2012/5/1 16:11
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提高,超市的貨架上,標著“無公害”“有機”的“綠色”蔬菜或肉蛋品越來越多,它們以高于普通產品兩三倍的價格出售。它們的生產商,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私募資金的關注。
但最近重慶沃爾瑪店長期出售假冒綠色豬肉一事的曝光,打擊了消費者對這些“綠色食品”的信心。很多人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對“無公害”“有機”這些名詞知之甚少,卻又想當然地將其與健康、安全掛鉤。
從財新《新世紀》的調查來看,綠色食品雖然標價很高,行情看好,并正在向規(guī)模化生產方向發(fā)展,但現在投資者要想從中獲得超額利潤還是難事。
被誤讀的“有機”
在北京天安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艷飛的眼中,“精品農業(yè)”與普通農業(yè)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對整個生產過程的把關更嚴格、更科學,產品上市前還增加了選品和包裝,而市場供應環(huán)節(jié)中也繞過多層批發(fā),從而更容易實現“可追溯”。
“我們的產品全部符合無公害標準,但‘有機蔬菜’在其中只占很小一部分。”劉艷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天安出產的精品蔬菜中,有機作物的種植面積只有六七十畝,產量在公司總產量中的占比不足3%?!坝袡C食品不適合大面積推廣?!眲⑵G飛坦言,目前國內消費者以為“有機蔬菜”就意味著更安全、口感更好,其實和專業(yè)角度的有機食品不是一個概念。
“有機”一詞源自英文的organic,指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jié)劑、飼料添加劑,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生態(tài)學原理的農業(yè)生產體系。
“如果完全搞有機,產量上肯定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劉艷飛表示,有機蔬菜的產量,一般比使用了農藥和化肥的蔬菜低30%-40%甚至更多;一旦遭遇病蟲害,常會引發(fā)大面積絕收。
“有機要求使用有機肥,而有機肥也有可能存在大腸桿菌超標等不安全因素;如果不使用化肥的話,土壤就缺某種元素,所以產品口感未必就好。”在劉艷飛看來,從食品安全和滿足營養(yǎng)需求的角度來講,無公害蔬菜就足夠了,目前中國有機食品市場存在某種炒作。所謂“無公害蔬菜”,按中國的標準,只需要蔬菜中不含有相關規(guī)定中不允許的有毒物質,并將有害物質控制在標準允許范圍內。
“西方國家一開始做有機,主要是出于環(huán)境和生態(tài)保護的目的,而我們國家主要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把有機食品的作用提到了不適當的高度?!庇袡C產品國家標準的制定者之一、國家環(huán)保部有機食品發(fā)展中心顧問、國際有機農業(yè)運動聯(lián)盟亞洲地區(qū)協(xié)調人周澤江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采訪時也指出,有機產品在整個農產品中本應是“錦上添花”,把有機產業(yè)當成食品安全的“救世主”是本末倒置。有些地方將“有機產業(yè)化”作為形象工程,這就更易讓不法經營者從中漁利,催生出造假行為。
在很多食品包裝上充斥著各種認證標識,這種認證被消費者作為對食品質量的“背書”,但其可信度卻有很大疑問。目前在農產品中常見的認證標識大體包括“綠色食品”“無公害”和“有機”三種。簡單來說,“無公害”最寬松,“有機”最嚴格,“綠色”居中。其中,“綠色食品”是中國特有的食品安全分級,由隸屬農業(yè)部的中國綠色食品發(fā)展中心認證,分為A和AA兩級,A級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農藥、化肥和合成激素,AA級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和人工合成激素。
據消息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目前中國標準委正在組織專家對2005年版本的《有機產品》標準進行內容修訂。新國標將在農藥殘留的問題上有更嚴格要求——原來允許有少量農藥殘留,現在則完全不允許。同時,在有機標識的使用管理上也會更加嚴格。
對企業(yè)來說,最重要的考量是有機認證標識的成本。有機食品第三方認證機構安質環(huán)認證中心一位技術人員舉例說,種植面積在400畝左右、計劃種植六種蔬菜的有機認證收費為2萬元;六種以上,每多一個品種將加收1500元。
基于現實供需矛盾、生產風險、認證成本等綜合因素的考量,天安的辦法是,除了那小部分的有機蔬菜,都不貼認證標識,而是推自己的品牌。即便通過了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的認證,銷售時使用的也是公司商標?!拔覀兿胱屜M者跨過認證的概念,去相信品牌,有了問題直接找公司?!眲⑵G飛說。
規(guī)?;療o暴利
劉艷飛對財新《新世紀》記者透露,目前公司不過薄有盈利。
“之前找我們的風險投資不少,但實際上這個行業(yè)的利潤空間沒那么大?!彼f,精品蔬菜不是暴利行業(yè),產銷本地化的特征也導致品牌僅在一定區(qū)域內有影響力,短期內很難看到有哪家企業(yè)擁有籌建全國性大品牌的實力。
2006年,天安完成了企業(yè)改制,開始全國布局,截至目前,在全國擁有蔬菜生產面積超過5000畝,每年供應北京市場的精品蔬菜在600萬公斤以上。
天安生產基地主要采用三種不同模式。首先是自有基地——公司目前安排了大約100名合同制員工,負責耕種400畝蔬菜基地;第二種模式是由公司先集中租一塊地,然后再散租給農民種植,在這種模式中,種子、農藥、肥料由公司購買,菜農相當于產業(yè)工人,最后根據產量核算收入——收菜價格既包括租金又包括農民的人力成本;第三種則是委托生產,“讓農民按照我們的標準生產,我們負責收菜”。
“事實上勞動力成本是大頭。現在國家規(guī)定的最低工薪標準越來越高,再加上勞動保險、加班費、節(jié)日三薪、食宿補助、福利等,每個工人大概每月2500元-3000元?!眲⑵G飛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如果沒有政府扶持補貼,單靠企業(yè)力量做自有基地,“尤其是在北京,甚至是整個北方”,很難實現盈利。
目前,天安有一半的基地采用第二種模式。該模式與第三種相比,具有更高的管控性,因此也更容易確保標準化生產,但收菜價格因為加入了地的租金比第三種要貴,產量也更低。
劉艷飛曾去考察過在美上市的福建利農。這家公司全部集中租地,種植面積超過萬畝,銷售走批發(fā)渠道,不接觸零售?!八麄冊诟=ê蛷V東地區(qū),只用塑料大棚,基建投入低,全年能生產,一年幾熟,產量也比北方要高?!?/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