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12
結束馬來西亞沙巴之行回到深圳,此次沙巴之行頗有意思,因為我去看望一位特殊客人的家——金絲燕的專屬“燕屋”。馬來西亞是全球著名的燕窩生產地,金絲燕筑成的燕窩也被業(yè)內公認為滋補佳品,但燕窩并非憑空“長”出來的,原來燕窩也是可以借助人為的技術“養(yǎng)”出來的。

給金絲燕住的屋子
金絲燕屬于雨燕科,主要生活在印度、馬來西亞及東南亞各國的熱帶沿海區(qū),跟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也一直以為金絲燕是安家在海岸或海島背山臨海的峭壁上、深暗的巖洞中。所以當?shù)谝淮温犐嘲彤數(shù)厝苏f專門給金絲燕搭建燕屋的時候,我驚奇地反問一句“還真有專門給金絲燕住的屋子嗎?”
帶著疑惑和好奇,我跟著上官燕在當?shù)氐墓ぷ魅藛T一起踏上燕屋探秘之路。經過一個多小時車程,又步行一段田間小路,終于來到其中一間座落在天然環(huán)境中的燕屋。但從外表上看,這間燕屋跟一般房屋并沒有兩樣。只是相較平常的房屋,燕屋構造比較密封,入口只有一扇小小的門,以及頂部開辟的幾個小窗口,據(jù)說這樣設計是為了模擬野外巖洞或崖壁的環(huán)境,,因為金絲燕喜歡在避光的私密地方筑巢,為其后代的繁衍提供安全的環(huán)境。但燕屋的四周會特別增加一些小孔,其作用是通風,讓燕屋的空氣更加流通,為金絲燕打造舒適、天然的生活環(huán)境。

燕窩是“養(yǎng)”出來的
我們一走進燕屋,便聽到嘰嘰喳喳的鳥叫聲,可是卻沒看到金絲燕的蹤影。上官燕工作人員解釋說雖然金絲燕有了“燕屋”,但金絲燕仍然是野生的,“燕屋”僅僅只是金絲燕筑窩的場所,金絲燕仍然還是靠自己每天清晨外出覓食、傍晚歸巢,我們聽到的是CD機播放的金絲燕叫聲。
燕屋四壁都是光禿禿的水泥墻,屋梁、天花上縱橫交錯釘著10多厘米寬的木板,是給金絲燕筑巢用的。表面看燕屋構造挺簡單的,但據(jù)介紹原來燕屋的建造大有學問,除了燕屋四周天然環(huán)境因素外,燕屋內部的建造還要綜合考慮空氣、溫度、濕度、方向和空間等各種因素,其中任何一環(huán)節(jié)沒設計好,都會影響到燕屋內金絲燕的數(shù)量,進而影響燕窩的產量。但養(yǎng)燕窩除了靠人為的建造技術,有時也講求“燕氣”,有經驗的養(yǎng)燕專家告訴我們個吸引金絲燕的秘方,就是在燕屋里撒一些金絲燕的排泄物,金絲燕聞著氣味就會飛進來。
我們看到木板上黏著不少白灰色碗狀的東西,那就是金絲燕筑的巢,也就是國人最為推崇的滋補珍品——燕窩。金絲燕造的燕窩不是給自己住,只有在孵育時金絲燕才把唾液一口一口地從嘴里吐出,把點點滴滴的唾液積少成多,凝結起來,一個月不到才形成一個潔白晶瑩的小窩。這些窩半個手掌長,但都很深。一只金絲燕壽命是十幾歲,7月大就可吐窩,9歲前每年可吐三次,每次吐一個窩要半個多月,吐完窩后每次產下二枚蛋,然后一直循環(huán)下去。所以說燕窩是可以“養(yǎng)”出來的,只要你給金絲燕提供舒適的房屋,它們就會反哺你一輩子。
燕窩被采摘之后,其實還要經過浸泡、除雜、挑毛、烘干等復雜的加工程序,才能制成成品。相較于生存環(huán)境較惡劣、產量極為有限的洞燕來說,燕屋的環(huán)境由于受到了人為的重重保護,金絲燕能大量繁殖,生存不受威脅,加上人們在安全、合理規(guī)范下采摘燕窩,燕屋“養(yǎng)”出的燕窩營養(yǎng)較完好地保留。此前我一直對養(yǎng)燕業(yè)有點偏見,但這次沙巴燕屋探秘之行讓我深刻認識到既能為金絲燕建構優(yōu)良的棲息環(huán)境,又能從中獲取經濟效益及健康,這才是真正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沙巴——風下之鄉(xiāng)的風光
沙巴(Sabah),婆羅洲的樂園,位于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島的北上端,馬來西亞最東端,西臨南中國海,東臨蘇祿海與西里伯斯海,面積7.25萬平方公里。沙巴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由超過30種族群組成,其中以嘉達山杜順、巴夭、毛律為三大族,多信仰伊斯蘭教,使用馬來西亞語、華語、英文。這里有著簡單淳樸的生活,也有著繁榮進步的經濟。
沙巴享有風下之鄉(xiāng)(LandBelowTheWind)之美譽,原因是臺風經過菲律賓時不會經過這里。沙巴常年陽光普照,四季如夏,對崇敬大自然的旅游者來說,沙巴是馬來西亞之旅中最令人心動的一站,擁有長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