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1 16:02
“不可能的任務”
面臨原水水質變差,檢測和工藝要求提高,成本上升,同時又要擔負公用事業(yè)職能,但不能自主定價,財政投入不足的困境,實力強的大型自來水公司也感困難,對于縣級水廠等小型供水機構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供水機構而言,在明年7月1日之前具備滿足新國標難度顯而易見。
劉文君坦言,在全國范圍內(nèi),如期達標,實為“不可能的任務”。
而參與新國標起草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水質安全方面的權威人士則表示,各個地方實際要求達到的檢測和處理標準可能會少于全部要求106 項,因為各地的實際情況不同,“你不用氯胺消毒,就不用檢測氯胺的消毒副產(chǎn)物;當?shù)夭环N棉花就不用檢測棉花用的農(nóng)藥。”所以,各地實際要求的指標“只會(比106項)少,不會多。檢測能力省級單位具有就夠了,現(xiàn)在交通好了,用不著每個基層單位都具有全部檢測能力”。
該人士還透露,已經(jīng)進行了摸底,但各省的指標還沒報上來,“估計到明年會動起來,涉及到根本利益——錢嘛。給你機會你還不去弄?至于能不能實現(xiàn),看國家要求的力度了?!?/P>
實際上,新國標的9.1.1條為縣級地方供水機構的檢測留下了松動的余地:“供水單位的水質非常規(guī)指標選擇由當?shù)乜h級以上供水行政主管部門和衛(wèi)生行政部門協(xié)商確定?!?/P>
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huán)境與健康相關產(chǎn)品安全所水質安全監(jiān)測室研究員、副主任張嵐則表示,“無論難還是不難都應該達到,這是個原則?!逼鋵?,“2007年 7月1日實施時就要達到新國標中的42項常規(guī)指標的要求。到2012年7月1日要全部實施。這五年是個過渡期。要考慮技術改進和設備更新等的過程?!?/P>
在定量指標之外,檢測頻次同樣也是重要因素。王啟山就認為,為保水質還應該提高檢測的頻次,“不同批次的水是不同的,一次檢測合格就能說明都合格嗎?”
按理,因為水質的形勢一直在變化,國標應該五年修改一次,但2006版國標的過渡期就有5年,至今還沒有完全實行,下一版國標的修訂工作“還沒開始”,上述權威人士透露。
在原水劣化,要求提高之外,各地的供水機構還受困于投入不足和定位不明確。
在新國標公布后,相關方面提出為了應對新挑戰(zhàn),應該加大投入,曾經(jīng)制定了 《2009-2012年城市供水水質保障和設施改造規(guī)劃》,估算的投資規(guī)模有1500億左右,并且下發(fā)征求意見,但至今沒有落定,“發(fā)改委正在溝通”,一位不便具名的人士透露。
投入不足已經(jīng)影響到了飲用水的安全性。王啟山就表示,“水專項”的經(jīng)費主要集中在污水處理上,“分給供水的很少”。他舉例說,用氯消毒,是因為“有效,便宜”,但氯是強氧化劑,會與水中的有機物反應,生成產(chǎn)物中還有“三致物質”(致癌、致畸、致突變),但是“沒錢改”。
張旭東介紹的情況與劉文君一致,水源方面無法控制,在缺水的天津甚至存在拿錢買不到水的情況,很難再對供水方提出水質上的要求。對于其中的污染物,很多時候 “不知道怎么來的”。一旦某一批次水質不好,就要采用活性炭吸附等手段,“按照每天30萬噸的產(chǎn)量,光是投活性炭的原料成本就要幾萬塊錢,那就是扔錢啊,疼!”張旭東說。
中國水價的結構成本并不公開透明,也不由生產(chǎn)方自來水公司做主,而是受到物價部門的管制。在2007年底,世界銀行的報告 《中國的水價改革:經(jīng)濟效率、環(huán)境成本和社會承受力》就指出,中國當前的供排水價格過低,水價應該反映供水和污水處理中漸增的長期邊際成本,尤其要反映生產(chǎn)和消費所造成的環(huán)境損害成本以及資源耗竭的機會成本。
另外,中國各水務公司“成分復雜”,例如天津的水務公司就有國企、合資、民企等各種類型。這就造成了自來水企業(yè)定位的不明確,既有“自收自支”經(jīng)營壓力,又要擔負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務職能,還得不到財政支持,壓力可想而知。同時,“成分復雜”也是政府在財政投入上猶豫不決的原因之一。
